1月10日下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邀请国务院学位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相关领导召开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是交流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对策,为科教结合、协力创新探索新方法。国务院学位办处长任增林,国务院学位办副处长马玲,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仰麟,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策理,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助理、招办主任高随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王琛,及北大、清华、国科大、纳米中心的领导和老师等30多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朱星主持本次会议。
朱星老师介绍了关于召开本次会议的背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作为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所工作的试点单位,按照教育部的指导精神,认真落实联合培养工作,2012年有10名联合培养研究生顺利获得北大和清华授予的学位,但联合培养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障碍,希望本次会议可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探讨联合培养工作,完善和规范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制度体系,推进联合培养工作深入发展,使联合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真正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优势,从而探索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中心主任王琛老师介绍了纳米中心的成立背景和9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指出中心作为一个由中科院和教育部共建的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纳米中心研究生部主任范伟民为大家介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情况,特别指出中心是一个具备联合培养工作基础的培养单位,目前中心50%的研究生都是以联合培养方式进行的,有中内外多种联合培养模式;与北大清华联合培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模式,在三年的共同培养过程中,北大清华给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今后能加强沟通和合作,进一步深化联合培养工作,并对今后的相关工作提出建议,包括联合招生,联培导师的筛选,共同开课等。
王仰麟院长指出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是为了培养质量,为了做出好的研究,目的是能够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找出一条新路,而不能只把联合培养看作是名额分配的事。同时,王仰麟副院长提出联合培养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很好的推动,而如何挖掘其内在的动力,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如何发挥导师的积极性。
高策理院长认为,做好联合培养的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加法,发挥各自优势,如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很好的人文课程,而科研机构在科研前沿项目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通过双方互开课程,可以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减法,不要按照两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规则来要求学生,要在这个共同的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最精华的教育,培养精英拔尖人才。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刘惠琴、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常务副院长方竟、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贾爱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黄俊平等就联合培养博士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等进行了发言和讨论。大家从现有的经验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对于联合培养工作,双方培养单位应当做到“六个共同”:建立共同的培养方案,共同招生,共同指导,共同授课,有共同的研究基础,共同管理。应当总结目前遇到的困难,细化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联合培养,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国科大高随祥教授以及培养办主任缪园也发言,他们高度评价了纳米中心和清华、北大的联合培养工作,提出希望能共同探索出一条联合培养工作的新路子,总结和制定出相关的一系列规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听取了相关发言之后,国务院学位办任增林处长做总结发言,他指出,在座三个单位都是联合培养工作走在前列的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探索之后,将在未来逐步细化工作,制定出双方培养单位共同认定的标准,初步思路是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做到基于科研的联合培养,例如确立导师组,实现科研课题的联合,实现效益的倍增;二是在校所之间,对管理机制提出要求,充分实现专门管理人员之间的横向沟通;三是做好出口环节工作,即统一考虑学生毕业、学位授予等工作。他同时提出,目前已开展的联合培养工作较为分散,校所差异性也较大,已有初步想法考虑通过设立重大专项等形式,培养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学生。他希望走在前列的在座三个单位多总结、多增加交流,今后为其他培养单位提供借鉴。
最后,朱星老师提出了关于纳米中心成立“联合培养协调指导小组”的建议,会上通过了以王琛、王仰麟、高策理为协调指导小组组长的联合培养协调指导小组名单。